中国民主建国会泸州市委员会


关于科学开发两江四岸,打造魅力“江城泸州”的建议
(日期:2015-09-17 20:55:21  阅读数:1765人)【字体: 】 

在四川省的城市中,泸州是具有两江四岸独特优势的城市:长江和沱江在我市境内全长各约136公里和47公里。两江四岸是泸州天造地设的自然资源,是打造泸州独具魅力城市的地理强势。近年来,我市以打造城区滨江地带为着力点,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建成长江滨江路、百子图长廊、沱江公园大驿坝段、木崖公园等城市开发的亮点,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这些江岸的打造,将城市建设与沿江绿化紧密结合,体现了泸州“显山露水”的城市规划理念,展现了泸州依山傍水的特色城市风貌,是突出城市山水风貌,自然美、景观美与建筑风格自然融合的范例。最近,市委提出构建大城市战略重点,为在城市建设中进一步凸显两江四岸魅力指明了方向。但是,在建设独具魅力城市,打造两江四岸“江城”形象方面还面临突出问题:

    一、问题

1、缺乏明确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由于两江四岸规划编制滞后,导致各区域城市功能定位不清,产业布局不尽合理。江南轻工业园区随蓝安大道的贯通,将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传承不够,城市文化底蕴挖掘不深;滨江空间建设各自为阵,临江建筑天际线及背景山峦关系等未较好处理,影响了泸州作为“江城”的整体形象。

2、缺乏有效的管理主体。涉及江岸建设管理的部门众多,航道、河滩地、沿江道路、沿江街区人行道、园林绿化、景观打造、防洪、泄洪等工作分属不同的部门和区县管理,统筹协调难度大,管理效率不高。

3、滨江建设急功近利。滨江建筑品质不高,整体风貌不够协调;岸线的可达和亲水性差;城市公共资源在大规模开发建设中存在私有化倾向,城市公共利益被忽视。

4、交通体系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我市两江阻隔形成的组团式的城市格局,因两江四岸连接桥梁通行能力不足、道路功能不匹配、路网交通流不均衡等因素,时时出现交通拥堵,交通高峰期跨河过江更是一件难事,交通瓶颈制约组团式城市发展。

二、建议

(一)依托两江四岸,编制建设规划。围绕泸州市城市容量“双百”的发展战略,从提升城市品质的高度,将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市一盘棋”,整合放大两江四岸城市优势资源,进一步明确四岸各区域城市功能分工、产业布局和总体定位,增强两江四岸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1、产业布局兼顾城市容量。工业布局应兼顾环境的承载能力,宜沿江而下布局在高坝、黄舣下游一线。滨江地带应规划为都市休闲区、城市CBD核心,以及会展、度假汇集、高端商务服务的综合区域。在建设中要分地段对滨江进行精品打造。

2、规划建设突出“江城”特色。要对两江四岸各区域资源、项目、风貌、生态等进行深入全面的调研,运用国际先进规划理念,因地制宜编制发展计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要将产业战略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有机衔接,保证规划的统一性,真正使泸州两江四岸规划做到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完美结合。规划应结合地形地势特点,自江边向陆地把潮间带、沿江湿地带、防洪带、景观绿化带和交通网络带划为禁止建设区。将平均江潮线向陆地的300-500米划为江岸带建设的退缩线,退缩线向江一侧为不可建设区。规划的设计要素中,要着力突出表现滨江城市的“亲水性”,让水、山、城、人相互交融,让滨江岸线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公共场所,使穿城而过的长江、沱江真正成为泸州的灵魂,把两江从一个单纯的交通物流通道,转化为经济活力与城市魅力汇聚的双赢“河流”。

(二)立足显山亲水,打造秀美泸州。在两江四岸建设中,要严格控制建设的总量、规模和强度,既要充分考虑城市各项公共资源的负担,又要尽可能地“显山露水”,彰显泸州枕带双流,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美丽壮观的城市风貌。

1、沿江建设要体现生态泸州、园林泸州特色。在开发中,近江岸300米至500米的土地应全部用于开放空间和公共绿地的建设,提高公共绿地率,形成由滨江绿地、履带和腹地街坊绿地等组成的绿地系统,让绿色重泛两江四岸,充分体现生态、园林特色。要对在规划区范围内的江岸资源进行分类治理,实施长沱两江滨江生态绿廊建设工程:对东起江阳区邻玉镇,西至纳溪区麻柳沱河段长江岸线的山体滑坡和河滩地进行恢复性整治,建50100米的绿色廊道,遮蔽裸露的山体,恢复自然生态,防止薄弱的江岸资源继续流失;要实施规划区范围内河滩地湿地保护规划,杜绝为了局部或部门利益一味将河滩地硬化为坝坝鱼等经营场所及挖沙取石现象的再次发生;应在河滩地栽种芦苇等植物,起到绿化美观和防洪护堤的作用,同时在有条件的河滩打造湿地公园;要高标准建设道路绿色通廊,沿江绿化带的建设应达到50-100米,在此绿化带外才能有城市道路网线建设。要继续延伸大驿坝沱江滨江绿带建设,与前期绿化工程相连,融合泸州老八景之一的“余甘晚渡”等元素,打造江韵广场和临江亲水绿色走廊和内测生态游憩绿带,串联木崖公园、江韵公园、双桂公园等景观节点,构成具有纵向景观序列特点的临江带状公园,使之成为沱江城市绿化景观轴上的一颗明珠。

2、着力打造滨江城市风景线。以长江、沱江规划区内的岸线作为自然生态景观线,构建“两江四岸三区”的城市景观结构,以此控制山水景观廊道,创造链接滨江区域与内部城区的绿色通道。要注重城市发展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统一,完善城市和景区配套功能,加快泸州大城市建设步伐,形成“吃、住、行、看、娱、购”一条龙服务的滨江旅游服务区,凸显泸州城市旅游功能。要利用滨江特色,打造更多、更丰富的水上休闲项目,通过钓鱼、划船、河畔散步、游泳等直接或间接接触水的活动,使市民的亲水、近水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3、沿江开发应注重保护“景色”。要打造与滨江相匹配的特色建筑,严格限制其临江地块的建筑高度,留出空隙,避免将视线完全堵塞,破坏山城形象。要充分发挥长江、沱江“滩平水远”蜿蜒开阔的形态优势,通过整体景观设计,使临江的建筑物、绿化和公共空间有机协调,使沿岸景观有纵深感,形成疏密相间、高低错落的建筑景观。同时在滨江路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包括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解决污水直排入江或埋管直排入江的问题,杜绝城市道路屡开“拉链”现象的发生。特别是要保护好主城中心的忠山公园、老窖天府中学等处现有的森林植被,为打造宜居泸州奠定坚实基础。

4、加快沿江生态项目建设。应抓紧建设沿江规划的城西公园、木崖公园、张坝公园、东岩公园和长江桥头公园,提高水域空间的共享性,形成巨大的空气通道,对现有植被、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应加快沱江泸州城区段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的建设进度,化江为湖,形成“两山夹一江”(左岸木崖公园、中间沱江人工湖、右岸云岭公园)的山水园林风光。

5、采取补救措施融合山水江城风格。在规划修编未完成前,暂时冻结规划范围内两江四岸未进行“招、拍、挂”程序或未办理规划选址的土地,暂缓办理相关规划审批手续。对已批准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建筑项目,建设单位提出了对已批方案的布局、建筑密度、建筑形体、高度等涉及景观要求内容进行重大调整的,也要进行方案征集和审批。对已批准建设工程涉及方案但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住建部门应结合两江四岸景观要求,提高方案质量。对于已经建成又不能搬迁的滨江建筑,要进行统一设计,通过外观“软装饰”的手段,使之融入整体滨江风格。

(三)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魅力。一个城市只有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散发出历史的魅力和时代的光彩。泸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自公元前316年设置巴郡至今,历经沧桑,记载着这个城市的变迁。要梳理、再现、保护、提升两江四岸的文明遗迹,进一步清晰泸州历史发展脉络,通过延续城市文脉来保留我们的城市特色,展示泸州城市文化魅力,为泸州城市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文化支撑。应将长江滨江路沿线至国窖窖池、国窖广场、老窖天府中学(搬迁)及凤凰山公园、酒城宾馆及辐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酒文化”综合体项目打造。以忠山公园、烈士陵园、钟鼓楼、报恩塔、枇杷沟大河街明代墙、百子图文化长廊等历史文化景点为节点,将与之相连接的街区连接成片形成泸州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将街区城市改造与历史文化的延续相结合,增强泸州文化内涵,重现“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旗红处一江明”的江城景致。

(四)科学布局交通,增强城市活力。应按照城市“双百”规模尽快编制我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编制城市发展区交通换乘枢纽编制轨道交通站以及周边用地布局规划等,为未来的立体交通预留足够的城市空间。

1、抓紧建设城市桥梁。应尽快启动兰田至瓦窑坝、茜草至石堡湾、纳溪至方山三座长江大桥的前瞻性规划建设,使泸州城区“两江四岸、四大片区、三大组团”融为一体,城市功能更完善,各区域发展更平衡。应尽快在沱江二桥与三桥之间再建一座沱江大桥,使主城区交通更为便捷通畅。同时要赋予这些桥梁更多的泸州城市文化元素。

2、整体提高路网效率。要对城区交通拥堵点及车站、医院、学校等人流集中的区域开展交通影响评价,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加中心城区的道路容量;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合理组织交通流,改变城区交通瓶颈拥堵状况,提高路网整体效率。要将滨江路网建设纳入城市的整体交通体系统一考虑,合理定位交通功能和标准,完善道路结构,加强滨江地带与城市腹地的路网建设,增强滨江地带的可达性,最大程度地满足市民的生活、休闲、旅游活动需求。

(五)统一管理主体,保护公共资源。市政府应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明确两江四岸规划建设管理主体,将零星、分散的管理权限归口到一个管理部门,对两江四岸的景观保护、建筑控制、公园建设、经营场所等实施统一管理,有效保护城市生态、水源、湿地等环境,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魅力泸州提供动力。

 

 

(注:此文为泸州市政协七届一次大会发言材料;执笔人:谢华  民建泸州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

 



打印此页   编辑信箱   关闭窗口   收藏本页  

关于对《关于科学开发两江四岸,打造魅力“江城泸州”的建议》 一文的讨论

(以下评论只代表本站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暂时没有人对该文章作出评论 或发布的评论未通过审核 !




网上大名:   (注意:在本站发表评论需要网管审核!) 
评论内容: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政治、黄色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机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验证码:   

        
 


  办公地址: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江阳南路10号党派大楼

请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站 2010-2012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建国会泸州市委员会  本站文章,未经制授权,严禁转载

备案号(蜀ICP备15029416号-1)  发文统计  本站留言  管理登录